全国咨询热线189-1627-0782
紫苏作为多用途的经济植物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栽培历史,它是国家卫生部颁布的60种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中药之一。紫苏原产于喜马拉雅山及我国中南部地区,主要 分布于日本、朝鲜、韩国、前苏联、不丹、印度、缅甸和印度尼西亚。近年来美国、加拿大也已开始大面积商业性栽培。
紫苏的生物学特征
紫苏[Perilla fruitescens(L.)avt.Flute—scens]系唇形科一年生直立草本植物,有香气,又称“赤苏”、“香苏”、“苏叶”之称谓。我国古籍称叶全绿者为白苏,叶两面紫 色或面青背紫青为紫苏,但两者差别细微,故为一种。
紫苏其实还有许多很好听的名字:桂荏、白苏、赤苏等。紫苏为唇形科一年生草本植物,其叶(苏叶)、梗(苏梗)、果(苏籽)均可入药,属于一种药食同源的植物。紫苏非常与众不同,气质高雅,自身能散发出特异的芳香,不遭蚊虫叮咬,不让毒蛇近身。中国很早的一部词典《尔雅》中就曾这么描述紫苏:“取紫苏研汁煮粥,良,长服令人体白身香。”这种描写真的具有非常强大的诱惑力,会让人对紫苏产生无限的好感。
汉代名赋《七发》中即开列了“鲤鱼片缀紫苏”等佳肴,可见紫苏作为鱼生的指定调味品,从西汉时期就已开始。《唐六典·膳部郎中》里记载着紫苏作为唐朝一品俸禄,十分珍贵。医学宝典《本草纲目》中也有记载,“大宋皇帝宋仁宗,昭示天下,评定汤饮,其结果是紫苏熟水第一。”熟水即饮品,也就是说,在宋代,紫苏就在一众饮品中独获很高的殊荣。
近年来,紫苏因其特有的活性物质及营养成分,成为一种倍受世界关注的多用途植物,经济价值非常高。 特别是由紫苏籽作为原材料榨取的紫苏油,富含 Omega-3(α-亚麻酸),得到了很多人的青睐。
历史典故
相传东汉末年的一天,名医华佗在一家酒店里小饮,巧遇一群青年正在比赛吃螃蟹,吃空的蟹壳堆了一大堆。华佗上前劝他们说:吃多了会闹肚子,还可能有生命危险。这群青年不但不听他的劝告,反而大吃不止。
当天,这群青年和华佗都投宿在这家酒店里。半夜里,吃螃蟹的几位青年大喊肚子痛,有的痛得在地上打滚。由于当时还没有治疗这种病的良药,华佗非常着急。忽然,华佗想起一次他在采药时,见到一只小水獭吞吃了一条鱼,肚子撑得像鼓一样。它一会儿下水,一会儿上岸,显得很难受。后来,它爬到岸上,吃了些紫色的草叶,不久便没事了。华佗想,那种紫色的草叶能解鱼毒,一定也能解蟹毒。于是他立即唤醒徒弟到郊外去采了些那种紫色的草,又立即煎汤给几个青年服下。过了一会儿,几个青年的肚子果然不痛了。青年们这才知道他就是名医华佗,个个对他的医术赞不绝口,并拱手称谢。